龙8long8,纪录片评论|江辉宇:“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人类》的自
法国的亚恩·阿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以下简称“亚恩”)从小就对自然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但是直到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峰会上,才首次听闻“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等说法。这些陌生的词语一下子击中亚恩的心灵,脑海中有一个声音告诉他,他需要立即投入这些事业。相比于环保主义者,亚恩的摄影师身份更早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但是,当亚恩把二者结合起来,出人意料地诞生了令人赞叹不已的作品。从《鸟瞰地球》(Earth from Above,1999)到《家园》(Home,2009)再到《海洋星球》(Planet Ocean,2012),亚恩通过对高空摄影的灵活运用向观众展现不一样的视角,尝试在展示地球瑰丽的同时揭露其遭遇的生态危机。与此同时,亚恩的环保主义者身份日益突出。在2005年,他创办“美好星球”(GoodPlanet)这一非政府组织,向大众普及可持续发展理念。2009年,他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名“地球卫士奖”(Champion of the Earth)。双重身份在亚恩身上相得益彰。
如果说《鸟瞰地球》、《家园》和《海洋星球》是对人类所寓居的环境的展览,那么《人类》(Human,2015)就是对人类本身冰山一角的陈列。亚恩花费三年时间,跨越全球六十个国家,两千多名不同肤色、种族、信仰、性别、年龄的人类,近距离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不可否认,亚恩选取的对象应有自己的考量,即更多关注所谓的弱势群体,但是这种将具体的人类个体直接展示在镜头前的做法就足以令人动容。实际上,《人类》可以被视作亚恩自发创立的一个项目——《70亿其他人》(7 Billion Others,2003)的后续部分。所谓《70亿其他人》,是由20位导演历时五年到84个国家对六千人进行采访而拍摄成的纪录片。虽然在花费时间和被访者数量上有差距,但《人类》的魅力并不因此大打折扣。恰恰相反,《人类》还延续了《70亿其他人》的手法,对每位被访者询问完全相同的问题,只不过《人类》是40个问题,《70亿其他人》是45个问题罢了。值得一提,《70亿其他人》的定位是展览影像,《人类》的定位则是院线影片,这或许会导致后者有刻意突出话题性之嫌,甚至渴望奇技淫巧,正如亚恩在采访中承认的,《人类》的摄影和剪辑远比《70亿其他人》专业,并且在选题上更加专注贫困、恐同、失业、难民、战争等具有强烈倾向的线)龙8long8。不过,话题的倾向不影响《人类》在启迪自我审视与他者凝视之间关系的价值,影片本身也依然有许多方面可以延展开来讨论。
当一张巨大的人脸出现在眼前,你会作何感想?当千百张巨大的人脸轮流出现在眼前,你又会作何感想?这正是《人类》在一开头所展现的观众的画面。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现着自己的面庞(图1)——除了那位蒙着面纱的女性(图2)。实际上,这种特写镜头几乎遍布影片各处。漆黑的背景下,只有一位讲述者面对着观众,观众可以清晰地看见讲述者的每一条皱纹、每一道泪痕、每一根白发和每一次闪烁不定的眼神。除了让讲述者宛如对坐在观众面前,这种镜头长时间连续地拍摄也让完整的故事得以呈现,情绪得以渲染。这种镜头的大量运用,仿佛联系起了画面的内外:观众凝视着讲述者,讲述者也凝视着观众;与此同时,讲述者在面对镜头诉说自己故事时,又是在审视自我,审视世界。对自我的审视与对他者的凝视此时合二为一。根据拉康的理解,个体正是通过他者的凝视来了解自己作为独立的实体,就如婴儿通过镜子看到自己的反映从而建立自我感(吴琼,2005)。此时的镜头超越了镜子,不仅让讲述者建立自我感,也让观众在理解与反思中审视自我。
影片整体大致遵循“特写镜头-航拍镜头/抒情曲-特写镜头-航拍镜头/抒情曲”的结构。当每段访问结束后,画面陡然一转,以俯视的角度向观众展现着地球的诸多景观。这些景观既包括瀚海沙漠、汹涌海面、无垠草原等自然美景(图3),也包括赛事欢呼、农民劳作、集市采购等人类行径(图4)。这些画面来自世界各地,与有着不同背景的讲述者隐形中构成呼应。宏伟的航拍镜头与近距离特写镜头构成对比,让此前沉浸在故事中的观众拥有片刻喘息和放松的机会,但到下一个特写镜头,观众的情绪又会被再度带动。循环往复,人类故事与地球景象从内外两方面共同展现人类的影响。与此同时,伴随着航拍镜头的是抒情曲。这些配乐来自法国作曲家阿曼德·阿玛尔(Armand Amar),有着不同国家和民族和风格,融入蒙古、亚美尼亚、伊朗等国的吟唱和器乐,但是大多舒缓而庄重。音乐的多样性暗合人类的多样性,也暗合生态的多样性。抒情曲的曲风哀而不伤,配上地球景色,令人思考地球的现状与未来。从这一角度看,过去人类对地球何尝不是抱着一种凝视的态度,但《人类》试图通过让人类自我审视来分庭抗礼。
讲述者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观众静静地倾听这些故事,似乎二者就构成了影片的整体。然而,影片还有隐形的第三人,正是问题的提出者。第三人隐藏在镜头之外,自始至终没有露面,但是有时却以特殊的形式提醒观众自己的存在。这个第三人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讲述者剖析自我,也让观众得以反思自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在当代原子化时代似乎难以被体现。但是,单就影片生成的过程,采访者成为讲述者和观众之间的纽带,尽管这好像与“社会关系”概念相距甚远,但地球上的每个角落的观众都能够以此被联系起来。更进一步,从情感的连结性来看,观众能够与讲述者共情,甚至为之落泪,哪怕讲述者来自观众前所未闻的国度,经历的是观众从未感受过的暴力、战争、饥饿等。
为什么观众能够共情讲述者?这是因为全球各地人们不约而同经历着生活的酸甜苦乐。如今,巴以冲突、犹太等事件牵动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心,表明人们对远在大洋彼岸的他人的关怀。情感的连结现象自古就被人所感知,故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之语。当讲述者诉说着如下的语句,观众难免被带入其情感,尤其是已有相关经验的情感,如“暴力”“生命”“爱”:
(2)你不得不一直买东西,然后又丢弃,这就是我们挥霍的人生。我买东西的时候,或者你买东西的时候,我们支付的不是钱,我们支付的是生活中不得不去赚钱的时间,区别就是我们买不来生命。
(3)我开始明白,他有自己的意志,比我强多了的意志,是我的儿子指引了我,指引着整个家庭。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开始明白什么是爱,以及爱的含义。因为要去一起生活,首先你必须爱你自己,爱你的妻子,你的孩子,无论大小,你必须爱你的家庭,你的父母。我的父母都还健在,你必须爱所有的人。因为他们的真心,因为只有人们的爱可以拯救这个世界。
正如前文提到,《人类》是《70亿其他人》的后续部分,抑或被视作这一大项目的摘录。这意味着许多受访者隐形于《人类》这部影片之外,并且更多的人隐形于这一项目之外。这或许是影片遭到批判的最关键的一点。尽管亚恩通过采访不同肤色、种族、信仰、性别、年龄的人类以展现多元性,但依然对一些地区有所忽视。例如,观众可以在影片中轻易看到来自非洲、南美、中东等地区的面孔,却难以寻找到来自如东南亚等地区的脸庞。这或许是欧洲男性导演根植内心的通病,尽管亚恩可能尝试破除这一点并付出过不少努力。
影片中人的隐形,既表现在从未出镜的采访者,也表现在被访者身份的隐去。虽然观众可以通过讲述者的面貌、衣着、语言以及故事内容,十有地准确猜测其来自何处,但是影片本身有意地不揭露讲述者的任何背景,无论是国度还是姓名。此外,影片之外的诸多遭受着同样或类似灾难的人们,无一例外地隐形——似乎只有出现在影片中才能为人关注。然而,影片神奇地将人类连结起来。一是拍摄过程和画面播放,使讲述者、采访者和观众连结起来。二是讲述者的故事,将讲述者、观众以及未被选取到影片中的千千万万人连接起来。苏珊·桑塔格对摄影的作用有如此阐释:“摄影对世界的认识之局限,在于尽管它能够激起良心,但它最终绝不可能成为伦理认识或认识。通过静止照片而获得的认识,将永远是某种滥情,不管是犬儒的还是人道主义的滥情。它将是一种折价的认识——貌似认识,貌似智慧;如同拍照貌似占有,貌似。正是照片中被假设为可理解的东西的那种哑默,构成相片的吸引力和挑衅性。照片之无所不在,对我们的伦理感受力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苏珊·桑塔格,2008)《人类》恰恰证明这段话:观众能够与讲述者共情,除此之外,无能为力。
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镜头:人潮涌动,上下起伏,宛如令人不明觉厉的宗教活动,又如人生海海般无休止地向未知靠岸,暗示着人类命运变化莫测的走向(图5)。早在《家园》中,亚恩就向观众揭露过地球和人类所面对的诸多困境和危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于饲养提供肉类的牲口,生产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万3千升的水;为了生产纸浆而砍伐原始森林大量种植桉树,快速生长的桉树抽干了地下的水分;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75%的渔产品已耗尽或面临耗尽;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10亿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10亿人在饱受饥饿;至2050年,可能导致多达2亿的气候难民……《人类》影片中垃圾遍地的镜头也再度提醒着观众这一点(图6)。
环保主义如今成为全球炙手可热的议题,甚至与相挂钩。环保少女虽为国内外口诛笔伐,不可否认的是其确实是大众目光向生态环境转移。亚恩在此前的作品中把地球的魅力和面临的危机共同展现给观众,在这部影片中则把人类本身展现给观众。这种转变或许是亚恩自身想法的外在表现,也可能是由环保主义充满争议的现状导致的。很奇怪,亚恩把镜头调转给人类的做法,似乎与环保主义者的身份格格不入,倒是颇有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之感,即环境保护归根到底是保护人类自身。实际上,亚恩对环保主义的理解已经超越环保少女等不入流之辈。环境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认为要么就只保护人类,要么就只保护自然,而是对立中蕴含统一的辩证观念。人类确实对环境造成不小破坏,但是也可以对环境进行维护和重塑。如果把人类剔除出保护的对象,那么保护自然的意义就将被大大削减。姑且如此猜测亚恩的想法。《人类》中讲述者的故事很多都由人类本身造成。只有了解人类造成的危机,才能应对自然面临的危机。
重新回到影片的镜头。不难发现,每个航拍镜头都有一个主色调。颜色的辩证法是如此神奇。在光学领域中,当电磁辐射作用于人眼视网膜上,对感色细胞形成刺激,视神经就会把这种刺激转化成为颜色视觉。人眼中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凹,对蓝色、绿色和红色敏感。视杆细胞则分散在中央凹的外围,能感知光线强弱,但无色感觉。由此,人的颜色视觉是颜色现象的生理基础。至于物体的颜色,即是被观察物体的辐射刺激人眼视神经产生的色感觉,这与被观察物体能否自发光有关。然而,对颜色内涵的讨论不能止步于此。米歇尔·帕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专攻色彩、图像、符号等方面的历史,指出“颜色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更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建筑,它不服从于任何一概而论的总结,抑或任何分析”,“颜色首先是一个社会现实”(帕斯图罗,2016)。这并不是否认光学领域的颜色来源,而是在社会文化史的语境下对颜色考察的结果。
影片中航拍镜头是如何选取主色调的?绿色意味着和谐与美好,给观众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图7)。红色意味着警觉、热血、、战争、危险,仿佛昭示着人类在轮回生死中的蹒跚前进(图8)。蓝色意味着占据地球表面积七成的海洋,也意味着孤独和平和,让观众在静默着自省(图9)。意味着大地,厚重而老实,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图10)。各种颜色的展现提醒着观众,地球景色的多样而美好。但当巨大的人类脸庞闯入镜头,景色消失,背景重新回归黑暗。不知道这一隐喻是否是亚恩刻意为之,但是确实不禁令人陷入深思。颜色的哲学内涵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以凸显影片向全体人类呼吁的心声。影片通过各式富有哲学意味的镜头,彰显发自内心的疑问:人类何去何从?
众所周知,当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展现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未来,但是与之伴生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生态危机。就前者而言,影片以个体故事的形式向观众展现了诸多面向,有如孩子在战争中丧失生命的父母,又如因性取向而不被理解甚至意外被的年轻女性。崛起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全球生态运动曾将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归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认识显然是有失偏颇的龙8long8。龙8long8手机登录亚恩企图利用这部影片向世人揭示,人类的很多问题都来自人类群体内部的和冲突。要人类如果想要继续向未来走去,就需要放下彼此间的成见。人与环境之间息息相关,有着内在共生关系,需要消除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推进人类对工业文明以及科学技术的自觉反思。然而,影片的作用是有限的。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何尝不是审视与凝视的体现?人类试图用凝视的方式来塑造自然,使其适应人类的审美;当自然用灾难向人类投以报复时,人类开始真诚或虚伪地自我审视。
对于亚恩,《人类》是一部变与不变的双重奏。不变的是,亚恩一如既往地使用自己擅长的航拍镜头对准地球各地;变的是,亚恩也将镜头对准各地的人类,让他们诉说人类的故事,而不再是单一地用景色的对比来震撼人心。这种打动观众的力量并未削弱,事实上反而得到加强。前文引用影片中讲述者们的独白,其中(2)来自2015年3月卸任的前乌拉圭总统何塞·穆希卡(José Mujica),被称为“最贫穷的总统”。实际上,这一带有揶揄性质的称号成为何塞·穆希卡莫大的荣誉,龙8long8手机登录因为他始终坚守简朴的生活方式,甚至把月薪的九成捐赠给慈善机构以造福穷困人群和小微企业。在何塞·穆希卡看来,这是对人类幸福大有益处的。亚恩和何塞·穆希卡的理念隐隐约约有相同之处,共同忧虑着人类的未来。
假设一部影片以《人类》为名,它可能讲述怎样的内容?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每个人有自己的哪一个。不过,现实中确切存在着这样一部名为《人类》的影片。虽然很多观众批判影片内容难以承担“人类”这样宏大的概念,抑或说“人类”这一词语难以全面概括影片内容,但无论怎样,影片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向世界范围内展示全球各隅的人类的窘迫。作为纪录片,《人类》的镜头与配乐运用值得赞扬,叙事结构也值得表彰。与此同时,影片在自我审视与他者凝视方面有着广泛的外延。讲述者、采访者、观众,通过镜头,彼此审视与凝视。讲述者、观众与镜头之外的人类各群体,参与审视与凝视。人类与自然,通过影片和生活中的种种实践,彼此审视与凝视。从标题,到内容,到画面,到配乐,再到影片以外的背景,影片始终传递着人类是个不可分离的共同体的观念,休戚与共,正如约翰·多恩《丧钟为谁而鸣》所言:“无论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本文为北京大学通选课《专题片及纪录片创作》2024年度期末作业,获得“新青年电影夜航船2024年优秀影视评论”)
原标题:《纪录片评论|江辉宇:“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人类》的自我审视与他者凝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