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热线:13937683818

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公告

龙8long8,干细胞研究风雨兼程

最新公告 2024-07-19

  当前,干细胞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工程的飞速进展与重大突破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已经成为继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序之后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和最见应用前景的生命前沿学科。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关系到医患双方迫切的医疗需求,更是社会伦理和法律争议的敏感话题,同时还是高科技产业化的新增长点。

  近日,记者采访了刚刚主持完“北京国际干细胞学术研讨会”的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李凌松教授。李教授说,参加这次会议有来自杜克大学、耶鲁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及华盛顿大学等数十名国际著名干细胞研究的专家学者,国内有关权威专家和研究人员近400名。国际著名《自然》杂志资深编辑CarinaDennis和Natalie和Dewitt也参加了会议,并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寻访。大会专题报告涉及胚胎干细胞增殖分化机理、神经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和横向分化、干细胞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等专业内容。与会专家还就干细胞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伦理与法律等问题进行了多方位探讨龙8long8

  通过这次高层次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我们扩展了视野,开拓了思路。认识到:一方面我国的干细胞研究正在健康发展,在应用研究和临床开发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在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有志于我国干细胞研究的科研人员共同努力。

  这次国际研讨会不仅仅是一次干细胞研究最新信息的研讨与交流,最重要的是通过中外学者科研成果与学术思想的碰撞,建立起一个能够反映世界干细胞研究前沿水准的国际交流平台。李教授说,开始有些国家学者是抱着旅游态度来参加会议的,但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展开,与会者都融入热烈的探讨之中。美国得克萨斯大学Andreeff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大会非常成功,代表了国际干细胞研究的前沿水准。中国干细胞专家的水平很高,中国的干细胞研究很有潜力,在某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我国脐带血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但真正意义上的干细胞研究则是近两年才开始的,在这方面我们同发达国家处于比较接近的起跑线上。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前不久用干细胞培植成功角膜,并为6位患者成功地实施了移植手术。目前我国专门的研究机构还有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许多科研机构建立了专门的干细胞研究基地,在造血干细胞研究和建立成体干细胞库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的基础条件。

  我国是人口大国,各种重大疾病均有高发记录,如重症肝病患者达3150万人、糖尿病患者5800万人,约有300万眼病患者等待角膜移植。干细胞研究成果将直接造福于这些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的患者,这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医疗技术更新换代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李教授认为龙8long8,当前建立一个包含中国人最常见组织配型的各种组织成体干细胞库或许更为实用。我们已经建立了从流产胎儿的组织中分离各种组织成体干细胞的技术,根据脐带血库的临床应用经验,如果有一个包含4万份不同组织配型的干细胞库,就可以基本满足干细胞移植的配型需求。由于成体干细胞已经经过一定程度的分化,具有相对的“组织特异性”,故可以直接用来修复相应的坏死组织。最近有多家实验室报道了利用支持细胞和外加生长因子的技术,在体外成功地扩增了造血干细胞。如果其他组织的成体干细胞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扩增,那么,通过建立干细胞库进而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则有望在临床中率先实施。

  但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尽管我国干细胞的产业化机构正在组建,但较之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我国显得分散而薄弱。因此,成立国家级的“干细胞生物工程研发基地”刻不容缓,否则巨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就有可能再次被发达国家的技术所垄断。有关专家呼吁,为防止重蹈化学药物几无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覆辙,尽早重视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是保持我国在干细胞研究领域优势的重中之重。

  干细胞及其衍生组织器官的广泛应用必将产生一种全新的治疗技术,即再造正常的,甚至是年轻的组织器官。这种新技术是对传统医疗手段和观念的,有可能使病人用自己或他人的干细胞来代替病变或衰老的组织或器官。这种“再生医疗”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从研究走向临床,如瑞典科学家应用流产胎儿脑中分离的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入帕金森征病人脑中,经对一位术后10年病人的跟踪研究,发现移植的神经元仍然存活并继续产生多巴胺,病人症状明显改善。

  美国专家从尚未发病的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管中分离出胰岛干细胞,并在体外诱导分化成能产生胰岛素的细胞。移植实验表明,接受移植的糖尿病鼠血糖浓度控制良好,而对照组小鼠则死于糖尿病。这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奠定了实验基础。

  干细胞是指一类具有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其发育阶段,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动物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基础,龙8登录而成体干细胞是动物体内组织器官修复再生的基础。1998年,美国科学家Thomson等成功地在体外培养和扩增了胚胎干细胞,为研究生命的发育机理和利用其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空间。最近,科学家发现成体干细胞也具有相当的可塑性,这不仅改写了“组织特异性干细胞只能定向分化”的经典概念,而且为利用成体干细胞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

  这些重大的技术突破使干细胞研究不仅名列1999年度《科学》杂志“十大科学成就”之冠,还在2000年再次被评为十大科学成就之一。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和理论的突破,特别是干细胞研究技术的长足进展,人们几乎在所有的组织中都发现了“干细胞”。如果一种组织的成体干细胞可以按照人为需要横向分化成其他组织细胞,那就可以利用病人非病变组织干细胞来替代病变细胞治疗疾病。这不仅可以解决胚胎干细胞来源少及相关伦理和法律问题,还可从根本上避免了由于异体移植而导致的免疫排斥。

  但是,虽然已经有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例子,可对于那些坏死的脏器,干细胞还无能为力。根本的问题在于人们对于干细胞发育和分化的调控机制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用干细胞治疗疾病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横亘在干细胞研究中的最具争议的问题是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复制与应用,即胚胎干细胞从何而来,干细胞复制是否会导致克隆人等。这关系到社会伦理和法律的认知界定及管理的有效和规范。其实关于胚胎干细胞来源的伦理争议并不新鲜,其实质是关于堕胎问题在新情况下的翻版,也就是关于“生命”的认知和界定。对此,不同文化环境和人口政策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声音,而事实上更多国家采取的是妥协和折中的对策。

  干细胞研究从诞生初始就一直在争论的漩涡之中前行。美国是最早研究干细胞的国家,但也常有曲折反复。2000年4月,美国73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包括6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要求解除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禁令,并对干细胞研究给予全面支持。同年8月,克林顿总统宣布,准许用政府经费进行个体胚胎干细胞研究。2001年2月,新总统布什宣布停止讨论干细胞研究预案提案,而当这一决定遭到科学界反对时,布什在8月初又宣布有条件同意公立机构进行干细胞研究。英国议会早在2000年就以超过2/3的多数票通过了胚胎干细胞研究。日本更将此视为在生命科学领域赶超英美的绝好机遇,在2000年度启动的“千年世纪工程”中,将干细胞研究列为四大重点之一,并计划建立细胞和器官的组织工程研究中心,首年拨款高达108亿日元。

  去年11月,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宣布,他们首次用克隆技术培育出胚胎细胞,这立即引起全球反对“克隆人”的呼声和立法要求。有关专家指出,干细胞研究与“克隆人”完全不同,其目的是利用克隆技术获得干细胞对病人进行治疗。也就是说,无论是用胚胎干细胞还是成体干细胞诱导分化成为组织或器官是用来治病而不是“造人”。何况,目前能用于临床的克隆性治疗技术尚处于细胞替代性治疗阶段,离可用于移植的组织或器官还为时尚早。

  有关专家指出,常用的“治疗性克隆”这个词不好,容易和“生殖性克隆”,即克隆人相混淆,应称为为核移植干细胞治疗技术。科学研究应该是透明的,尤其是有关生命科学的研究,科学家更应及时将研究目的、成果、手段及预后用科普的方式告之公众。这一方面可使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相关科学内涵、益处或问题,同时也可避免歧义或混乱,并由此获得公众的支持或知情选择权的实现。

  干细胞与生物工程可能为多种难治之症带来福音,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和产业化的可能。正因为如此,许多高风险投资机构纷纷投下赌注,短短两年,已有数十家以干细胞研究应用为主体的生物公司在美国成立或上市,成为生物制药行业的主角之一。干细胞概念已成为纳斯达克上的独立概念股,15家干细胞研究公司的总市值达300亿美元。据透露,中国现正孕育干细胞行业重组风暴,研究机构的成果产业化日益成为新的商机。在国际医疗市场上,一条干细胞售价为1.5万~2万美元,如能有与自身配对的干细胞更是潜力巨大。以生物技术与医疗技术相融合的再生医疗技术已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新增长点。

  面对如此之大的,如同前几年将基因概念乱贴标签以售其私的现象,在当今干细胞问题上亦有出现动辄以“国际首例干细胞治疗”为标签。这之中既有出于商家利益的炒作,也有某些好赶时髦“研究者”的“最新成果”。对此,参加会议的专家认为,干细胞的研究者需要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而涉及这一高新研究领域的机构还必须具备相当的资质和实力,否则很容易造成失控。所以,我国应尽快制定有关法律和管理细则,可采用“准入”制度规范干细胞研究的资格,并实行科研成果的科学审议制度。同时,作为科学工作者,研究成果应以发表在国际认证的“专业杂志”为标准,而不是媒介上的先行报道。

  李教授说,利用干细胞治疗疾病,首先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干细胞的来源和数目;二是如何把干细胞转化成病人所需要的功能细胞;三是如何克服免疫排斥;四是如何诱导干细胞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解剖结构的脏器。客观地讲,对于上述问题,科学家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目前还没有一套很好的解决方法。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这表明人们对于高新技术在健康,尤其在医疗方面的应用期待值很高。这也促使我们全力以赴,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紧研究,使我国干细胞生物工程走在世界前列。

  李凌松教授,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主任、细胞生物与遗传系主任、****特聘教授、国家973干细胞项目首席科学家。

  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曾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美国斯坦福大学生殖生物研究员,主要从事干细胞发育和T细胞分化的研究。2000年应聘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