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热线:13937683818

首页 > 新闻动态 > 最新公告

龙8long8,2021Cell发文统计58所高校上榜!

最新公告 2024-07-14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内地高校作为作者单位(包括第一作者和其他作者)在Cell杂志(中文译名为《细胞》,下文均以英文原名称呼)发表研究性论文(Research Article)47篇,占该杂志刊载研究性论文总数的14.33%,其中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研究性论文33篇。(统计数据来自Cell期刊官网,仅包含已经刊出的期刊;部分已经接收或在线发表,但尚未刊出的期刊,会在后续统计中计入其刊出日期的月份内)

  2021年,共有58所中国内地高校以独立或国内外合作的方式在Cell上发表至少一篇研究性论文(包括第一作者和其他作者),其中,有27所为“双非”院校,在生命科学领域表现出色。总体而言,无论是在高校数量还是论文数量上,北京、上海两地高校的发文量位居前列。北京大学以12篇的数量位居榜首;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紧随其后,均发文11篇;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各发表研究性论文4篇,发文数并列中国内地高校第三;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均发文3篇;安徽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海军军医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13所高校各发文2篇。

  若仅计算以通讯作者单位发文的高校,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以8篇的发文数并列中国内地高校第一,体现了两所高校在生命科学领域卓越的学术地位!北京大学以7篇的数量位居第二;上海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均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2篇研究性论文。

  从以上发文单位可见,除了有“C9”这些熟悉的头部高校以及科研实力强劲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外,不少实力强劲的“双非”院校可谓引人瞩目,走“小而精”、研究型路线的上海科技大学,其顶刊发文数量居“双非”高校之首,可以说,与许多“双一流”高校相比也毫不逊色;此外,华南农业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南华大学等均占有一席之地,可谓高手如云。

  2022年1月10日,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王文、王堃团队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昆明动物研究所张国捷等团队合作研究的项目《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创新机制》成功入选。这是继2019年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后,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带领的团队再次入选。

  4亿多年前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但长期以来对这一重大事件的遗传创新机制知之甚少。而《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演化的遗传创新机制》项目破解了脊椎动物水生到陆生演化之谜——验证达尔文的假说,该团队发现硬骨鱼祖先已进化出了陆生适应性相关的初步遗传基础,在肺鱼代表的肉鳍鱼内得到进一步加强,到四足动物最终完善而成功登上了陆地。以该项目为支撑的两篇研究性论文“Tracing the genetic footprints of vertebrate landing in non-teleost ray-finned fishes” “African lungfish genome sheds light on the vertebrate water-to-land transition”共同发表在2021年3月4日刊出的Cell杂志上,并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呈现,而这两篇研究性论文的通讯作者单位均包括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王文教授带领的团队一天连发两篇Cell研究性论文,彰显了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在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2019年,汇聚了国内外生态环境领域优质人才的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成立,短短几年的时间,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性、极端环境生态适应机制、系统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四个学科方向,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高校应有的担当。

  2021年4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黑龙江大学等多单位合作,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张友军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发表了题为“Whitefly hijacks a plant detoxification gene that neutralizes plant toxins”的研究性论文,该论文是我国农业害虫研究领域的首篇Cell研究性论文,并被选为当期Cell的封面论文。

  该团队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发现了世界重大入侵害虫烟粉虱中存在植物源的水平转移基因BtPMaT1,并揭示了其解毒植物毒素从而导致烟粉虱广泛寄主适应性的分子机制,这将为新一代靶标基因导向的烟粉虱田间精准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全新思路。同时,该研究首次发现昆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进化现象,为探索昆虫适应性进化规律开辟了新的视角。

  2022年1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该项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21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单位在Cell上发表题为“A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centered network regulates mycorrhizal symbiosis”的封面论文。这一研究,首次绘制了水稻-丛枝菌根共生的转录调控网络,发现植物直接磷营养吸收途径(根途径)和共生磷营养吸收途径(共生途径)均是受到植物的磷信号网络统一调控,回答了菌根共生领域“自我调节”这一困扰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

  自新冠疫情在全球流行以来,疫情的未来趋势如何,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要战场,在各自的赛道上与疫情赛跑。2022年1月6日,兰州大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网站发布了《兰州大学对12·9西安市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预测与分析》,随即成为当日的热搜。据悉,兰州大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曾先后准确预测2021年8月的河南及扬州疫情、9月的莆田和厦门疫情,彰显了在抗疫中的高校担当。

  2021年,中国内地高校在Cell上发表的47篇研究性论文中,有8篇是与抗击疫情相关的研究论文。2021年4月1日Cell刊出了一篇题为“COVID-19 immune features revealed by a large-scale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tlas”的研究性论文,该论文参与高校由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海军军医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16所组成,并且论文作者阵容强大,由北京大学张教授领衔,包括王红阳院士、王福生院士、卞修武院士在内的19位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对来自196人(包括COVID-19中度患者、重症患者、恢复期患者,及健康对照) 的284个样品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创建了拥有146万个细胞的全面免疫景观。这一庞大的数据集使我们能够识别出不同的外周免疫亚型变化与新冠肺炎的年龄、性别、严重程度 和疾病阶段等明显的临床特征相关。这些数据为了解COVID-19的发病机理和制定有效治疗策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020年2月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科研攻关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充分发挥创新优势龙8long8,立即行动,龙8long8手机登录主动作为,加快开展科研攻关。一方面聚焦当前急需,围绕病毒检测、疫苗研制、药物研发等尽快产出实际有效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布局,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致病机理、传播力和传播机制等问题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在教育部的部署下,高校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持续开展科技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

  Cell杂志作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杂志之一,自1974年创刊以来,已经发表了诸多诺贝尔奖级别的重要发现:1983年,保罗纳斯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并因此斩获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85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等学者发表了端粒酶的相关研究,并因此斩获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6年,山中伸弥发表了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的研究成果,并因此斩获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些卓越的研究成果使Cell在短短数十年内与Nature、Science齐名,成为世界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又一举足轻重的期刊,而Cell期刊的发文数也被视为评价科研机构生命科学领域顶尖学术产出的重要指标。

  [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已在Cell/Nature/Science发表10项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