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中国通”傅高义逝世享年90岁研究中国长达一甲子对广东特别有感情
龙8游戏官方进入朝日新闻消息称,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当地时间20日去世,享年90岁。
据南方+报道,朝日新闻刚刚消息称,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当地时间20日去世,享年90岁。
日本《朝日新闻》12月21日报道,美国知名学者傅高义(Ezra Vogel)于当地时间20日在马萨诸塞州的一间医院去世,享年90岁。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对澎湃新闻表示,他收到了戴维斯发来的邮件,得知傅高义去世的消息。
哈佛大学日美关系项目负责人克里斯蒂娜·戴维斯(Christina Davis)对《朝日新闻》证实傅高义了去世的消息。戴维斯称,傅高义在接受外科手术后恢复不佳,于剑桥奥本山医院离世。
美国智库“昆西国家事务研究所”东亚项目主任史文(Michael D. Swaine)也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发布了傅高义的死讯。
傅高义,1930年7月生,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汉学研究学者,也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他精通中文和日文,被认为是美国唯一一位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
1960年从日本做完研究回到美国后,傅高义接受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一位教授的建议,开始研究中国,从此与中国结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历史悠久,相信中国会成为很重要的国家,应该多了解。”在傅高义看来。
“我到中国有30多次,其间经常到广东。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走过深圳、珠海和汕头,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这些特区会发展到今天这样好。”傅高义说。
这位中国的老朋友,见证并记录了中国经济特区的演变,他先后撰写了《时代》、《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1949—1968)》等著作,被称为“中国先生”。
傅高义曾在广东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他曾告诉记者:“广东是中国的“南风窗”,是我研究中国的起点,也是我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地方之一。在广东我有很多老朋友,我也很喜欢吃潮州菜、广州菜。”
傅高义的英文全名是Ezra Vogel,他说,“自己的中文名字是同中国朋友商量后取的。Vogel是个德国姓——虽然我的父亲是来自波兰的犹太人,而在德语里这个发音很像中国的‘fugao’。”他解释说,因为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是E,取其谐音,又选了“义”字,“我知道在中文里,‘义’也意味着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这正是我想追求的”。
生前,傅高义时刻关注着世界的动向,还联合其他专家学者等发出公开信和声明,呼吁美国与中国加强对线日,美国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晚间在北京香山论坛视频研讨会表示,美国当选总统拜登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机会,中美之间应该从高层会晤、专业人士以及工作层三个层次进行推进。与会的中俄专家也持同样观点。傅高义还表示,美国应该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公平地对待中国。
去年7月,百余名美国前政要、专家学者以“中国不是敌人”为题在《华盛顿邮报》发表公开信强调,视中国为敌人并试图与中国“脱钩”的做法将损害美国的国际声誉,也会损害世界各国的经济利益。傅高义是该公开信的发起人之一。
傅高义表示,目前大量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双方企业之间也深度交融,“美中联系紧密,难以人为分开”。
“事实上,美中两国医疗领域已经在开展合作,双方政府应继续支持这样的合作。”傅高义强调。傅高义:中国市场很大
对此,傅高义建议美中双方都应减少在投资等方面的限制,美中企业要在知识产权等领域了解彼此关切,找到更好的方式来进行合作。
走遍了深圳、珠海和汕头等经济特区的傅高义,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40年来,中国经济特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发展的先锋队。没有改革开放,不会有经济特区的设立;没有经济特区的先行先试,中国也不会有这么巨大的进步。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路径,值得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借鉴。”
傅高义:4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深圳可谓独一无二,短短40年就从一个贫穷的小县城崛起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都市,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发展得这么快。从一开始,深圳在四个经济特区中就格外耀眼,它的面积最大,受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由于深圳靠近香港,更能感受到香港经济增长的刺激。对一些中国人和外国人来说,深圳实际上成了经济特区的同义词。
经济特区不仅要开放市场,而且要尝试新的体制机制,是试验田和窗口。当时中国绝大多数地方还怕市场经济,觉得这就是资本主义,有很多争议。中国对外开放没有经验,选择离北京较远、有海外资源的沿海小区域进行试验,风险相对可控,成功了可以在国内推广,失败了影响不大。结果非常成功。这个过程当中,一些干部敢于担当,顶着质疑和批评,探索了很多新的做法,贡献很大。
傅高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并没有多少人看好中国,也很少人研究中国。我是学社会学的,1960年从日本做完研究回到美国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一位教授建议我研究中国,说做得不错可以留在哈佛教书。我接受了他的提议,从此与中国结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历史悠久,相信中国会成为很重要的国家,应该多了解。
我本希望能做一些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实际研究,但很难搜集到详细的地方资料,除了广东。因此我决定专门研究广东。
我研究中国,当然希望跟中国建立直接的关系,希望中国开放,希望可以到中国认识朋友,互相交流学习。
广东是中国的“南风窗”,是我研究中国的起点,也是我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地方之一。在广东我有很多老朋友,我也很喜欢吃潮州菜、广州菜。
与40年前相比,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已经不再那么特殊,可以说完成了阶段性的使命。那么新的使命是什么?面对国际上逆全球化、民族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经济特区在全球经贸、产业、技术和文化等交流合作方面有丰富经验和扎实基础,应该发扬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想办法找机会,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为中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的特区支撑。